ACS Energy Letters (IF 19.05) 在2021年9月刊登德國波茨坦大學Martin Stolterfoht與Steve Albrecht等人的研究。由於鈣鈦礦/矽串聯光伏 (photovoltaic, PV) 有望加速我們能源系統的脫碳。此篇研究作者提出一種透徹的子電池診斷方法,以深入了解最先進的鈣鈦礦/矽串聯光伏的實際效率限制。
作者使用選擇性強度相關光致發光 (PL) 和注入相關電致發光 (EL) 此兩種測量,可以允許獨立評估兩個子電池的pseudo-VOC和功率轉換效率 (PCE) 。文中表明來自於PL和EL的相同指標,代表整個電池的能級對齊良好。然而相對較大的理想因子和電荷提取不足會導致每個填充因子約6%的損失 (絕對)。此外,若使用部分器件堆棧,標準鈣鈦礦亞電會因為體積和界面複合造成重大的損失。透過使用太陽光模擬器等儀器的實驗,最後提出使用基於三鹵化物 (CsFAPb(IBrCl)3) 的鈣鈦礦來將損失降到最小的策略。利用結果,可為未來設備開發更有幫助,並為能夠超過33%PCE的先進鈣鈦礦/矽串聯光伏奠定了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