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ure Communications (IF 14.919) 在2021年11月刊登一項研究。作為新興光伏技術的領跑者,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(perovskite solar cell, PSC)若其功率轉換效率 (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, PCE)超過25%,由於其解決方案相對簡單且成本較低,使其在大量生產和商業化方面有極大的可能性。然而,鈣鈦礦薄膜(尤其在表面和晶界)在溶液處理的過程中,會產生大量缺陷的問題,故有機鹵化物鹽鈍化被認為是減少缺陷的重要策略。但使用這種策略,仍難避免平面內容易產生二維 (two-dimensional, 2D) 鈣鈦礦層,造成電荷傳輸受損。在熱條件下,更會阻礙光伏性能和器件面積的放大。為了克服這一個限制,作者們研究了二維鈣鈦礦的能壘,其二維鈣鈦礦是由(亞苯基)二(乙基)碘化物((phenylene)di(ethylammonium) iodide, PDEAI2) 的鄰位、間位和對位異構體所組成,這些異構體的設計是為缺陷鈍化而量身訂做的。